7月17日上午,上海天文馆(上海科技馆分馆)开馆仪式在滴水湖畔举行,从明天起将正式向公众开放。这座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位于临港大道与环湖北三路口,观众可乘轨道交通16号线到滴水湖站,步行15分钟左右到达。
网络售票时间为提前7天预售,公众可通过上海天文馆网站(www.sstm-sam.org.cn)或微信公众号“上海天文馆”购买7月18日起的参观票和电影票。成人参观票30元/人,1.3米以上及6周岁以上儿童/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15元/人,球幕电影票40元/人。
上海天文馆总用地面积58602平方米,建筑面积38164平方米,包括一幢主体建筑,以及科教型自适应光学太阳望远镜、双焦点切换一米望远镜等附属建筑。主体建筑分为“家园”“宇宙”和“征程”三大展区。“家园”展区向观众科普太阳系,“宇宙”展区介绍整个可观测宇宙,“征程”展区展示了人类研究天文、开展航天探索的历史。
在上海建设一座天文馆,是很多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梦想。2010年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叶叔华向市领导建言,深空探测将成为21世纪各国科技竞赛场,我国也在这一领域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,兴建天文馆,对于开展面向广大市民的天文科学知识普及、面向青少年的天文科学教育至关重要。
2014年1月,上海天文馆项目由市发改委立项。2015年9月,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批复;2016年7月,初步设计方案及概算获得批复。2016年11月,上海天文馆在临港滴水湖畔正式开工。
回顾这座科普场馆1700多天的建设历程,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王莲华说:“高标准、严要求体现在工程建设的全方面,创新精神、工匠精神铸就了上海天文馆品质。”
上海天文馆工程造型复杂,施工难度大。为营造宇宙沉浸感,几乎所有混凝土和钢结构都采用不规则形状。建设团队攻克多项空间结构技术难题,建成了国内罕见的悬挑长度36米、最大宽度61米的建筑钢结构空间,“悬浮”于混凝土壳体上方、外径30米的球幕影院,仅少量点支撑的200多米长旋转步道以及直径40米的倒转穹顶。16项授权发明专利、18项实用新型专利、7项软件著作权助力建设团队实现了建筑结构、功能与形态的完美融合,使整个建筑宛如一件精致的天文仪器。
上海天文馆展示策划与设计同样极具挑战。如何讲好科学故事,触动观众心灵?展示团队精益求精,从展示方案1.0版到4.4版,修订十几稿,形成了近5000页的设计方案。展示工程共有80个采购项目,团队针对每个项目都开展了大量的线上线下调研,以掌握最新的市场和技术信息,并撰写了专业严谨的采购文件,构建起统一开放、竞争有序的阳光采购体系。2019年,上海天文馆展示工程总承包及系列展品展项获得中国政府采购奖——精品项目奖。
展示工程去年进入实施阶段时,新冠疫情在国内暴发。面对疫情挑战,展示团队调整工作步骤,全天候云办公,并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和规划,终于让计划赶上了变化。上海天文馆展示项目涉及大量场外工作,为保证展品质量,展示团队在工程建设中见缝插针,利用周末休息时间,前往全国多个省市开展场外检查40余次,全力将疫情对工程的影响降到最低。
7月18日起,这座凝结着建设者心血的科普场馆将正式向公众开放,准备好赴临港滴水湖畔的“天文之旅”了吗?